自2002年之后,中国汽车行业开始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特别是随着私人消费的兴起,轿车需求量开始迅速攀升,并成为推动中国汽车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地位也逐渐上升。2007年,中国汽车需求总量为879万辆,在全球市场占比从2001年4.3%上升到2007年的12.2%。
2008年1-11月,我国汽车制造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2,107,810,742,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7.07%;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2,083,202,551,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9.11%。2009年1-11月,我国汽车制造行业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2,618,456,203,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3.03%;实现累计利润总额189,127,867,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2.75%。
2009年,中国国内市场销售了1360万辆汽车,而此前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美国仅销售1034万辆。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轿车和面包车市场。
目前我国汽车市场自主品牌发展态势良好。2010年前10个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503.81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5.39%,同比增长1.18个百分点。
受经济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我国开始实施扩大内需政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促进汽车消费及汽车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升级,刺激了国内汽车市场的快速复苏并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未来我国汽车行业发展前景看好。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民众无论在购买力、审美观、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汽车厂家以及汽车经销商必须深入了解民众在购车过程中的行为与态度,才能正确的进行汽车定位、营销定位、价格定位、渠道定位。基于上述目的,此次盖洛特我要调查网对中国民众展开了购车行为与态度的问卷调查。
一、购车意愿
.jpg)
图一:购车意愿 数据来源:51调查网
从上图可知,此次随机调查的3000个民众样本中,有38%的民众均表示未来有意向购买私人轿车。可见中国民众对汽车的偏好。拥有私家车,不仅可以对生活带来方便,同时也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
二、对汽车的偏好类型
2.1偏好的汽车车系
.jpg)
图二:偏爱的车系 数据来源:51调查网
如图二所示,欧系汽车最受民众喜欢,其次是国产车,而日系汽车仅8.4的民众喜欢。
2.2偏好的汽车排量
.jpg)
图三:偏好的汽车排量 数据来源:51调查网
如图三所示,65.1%的被访者偏好1.6L—2.0L汽车,其次,1.5L排量汽车也有19.3的偏好度,而对于2L及以上排量的汽车则偏好度低下。可见2L以下排量汽车是目前市场主流,也是未来消费者的首选。
2.3偏好的汽车风格
.jpg)
图四:偏好的汽车风格 数据来源:51调查网
数据显示,除了“小巧可爱型”受排斥外,“动感十足型”、“实用简洁性”以及“成熟稳重型”均各有所拥护的被访者,均占到1/3的民众喜爱。
2.4偏好的汽车规格
.jpg)
图五:偏好的汽车规格 数据来源:51调查网
45.8%的被访者表示更喜欢中型车,而小型车也以其省油、方便停车等特点受到26.5%的被访者偏好。豪华轿车因为其价格原因,仅9.6%的被访者表示愿意考虑。
三、购车决策因素
3.1购车用途
.jpg)
图六:购车用途 数据来源:51调查网
从图六可知,59%的被访者选择购车主要是考虑代步出行,方便工作生活。而仅5.4%被访者认为购车主要是从地位象征方面考虑。从数据进一步挖掘可知,那些选择购买豪华轿车的被访者大部分主要是考虑地位身份。
3.2关注哪些性能
.jpg)
图七:关注的汽车性能 数据来源:51调查网
从图七可知,“安全性、操控性、舒适性以及动力性”是被访者在购车时最为关注的汽车性能,而“观赏性、娱乐性、加速性”等性能则受关注程度较低。
3.3购车时考虑因素
.jpg)
图八显示,民众在购车时首先考虑“性能”、其次是“价格”、第三是“品牌”
四、购车预算
4.1购车预算
.jpg)
图九:购车预算
数据来源:51调查网
如上图,约一半的被访者表示购车预算在10-20万之间,其次是5-10万(34.3%),购车预算在20万以上的仅占16.2%。
4.2付款方式
图十:付款方式 数据来源:51调查网
如上图所示,65.1%的被访者表示会一次性付款;34.9%的被访者表示考虑用按揭方式付款。可见中国民众买车一族大部分都有较为宽裕资金才会考虑买车。
五、汽车改装
.jpg)
图十一:汽车改装 数据来源:51调查网
如上图,约1/3的被访者表示购车后会对“音响”进行改装,其次是“动力系统”,第三是“LED装饰灯和个性化喷涂”
六、汽车信息获取渠道
.jpg)
图十二:汽车信息获取渠道 数据来源:51调查网
被访者表示,对于汽车信息的获取渠道,首选是“汽车网站”(94.5%),其次是“4S店”(41.2%),第三是通过“亲戚朋友/同事”(40%)